感受世赛历史印记,启阅技能人的环球奋进之旅:在世界技能博物馆打卡“世赛印记”路线
从满目疮痍的战后国度,到共襄盛举的全球盛会,自1950年走来,一部世界技能大赛的发展史,亦是一段人类团结共进的简史。明年9月,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就将在上海举行。而作为陈列人类技能文明的殿堂,世界技能博物馆内也以照片、实物、趣味互动展项等方式,向观众展出了世界技能大赛一路而来的足迹,并推出“世赛印记”路线,欢迎观众前往打卡,启阅技能与技能人们的环球奋进之旅。
“世赛印记”打卡路线






打卡点一览

《世界引擎》是以“八角棱柱”为中轴,由上下两个圆环组成的无限循环结构,意为“驱动世界技能发展的引擎”。上环七条可转动的金属轴承代表七大洲,轴承内滚动的金属小球代表世界技能大赛的比赛项目,象征着不同技术背景、文化背景、职业背景的匠人们在世界体系里相互交流、切磋。
装置的创意灵感很大一部分是基于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的理解:世界犹如一个精密的系统,不同肤色、不同文化的人们是这个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持有不同技能的人们,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相互促进和协作,形成了宏观且微妙的体系,组成了推动世界进步的引擎。

该展品及展品组的一系列数码照片展示了西班牙内战与在内战中遭到破坏的建筑、家园,以及被内战扰乱的生活秩序。而战后世界的恢复需要技能的参与,这是世界技能起源的大背景之一。
为了战后重建,欧洲国家迫切需要技术工人。1950年,饱受战争摧残的西班牙大力推动战后恢复,在马德里举办了一场小型比赛,吸引了来自葡萄牙的学徒,取得了圆满成功。当时执政的西班牙政府希望重建西班牙与欧洲的关系,并鼓励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因而举办了这场比赛。
1953年,在二战中相互交战的欧洲五国接受了西班牙的邀请,参加了在马德里举行的一场非正式比赛。尽管参赛者饱受战争磨难,却在这场比赛中发挥了自己最大的潜力。一场全球运动就此诞生。

弗朗西斯科·阿尔伯特·维达(1917-1993年)曾先后担任世界技能组织的前身——国际职业技能训练组织的秘书长和主席,被称为“世界技能之父”。他是一名铁匠的儿子,后学习法律专业。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他和家人搬到了西班牙马德里,担任西班牙当时最大的技能培训中心——圣女帕洛玛职业培训学院的负责人。1950年,维达牵头在圣女帕洛玛职业培训学院举办了第一届国际技能大赛,来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选手参赛,世界技能大赛的帷幕正式拉开。
他生前一直不懈地倡导职业技能,认为职业技能是世界各地人们创造更美好未来的关键。维达一生中组织了31场技能比赛,在国际职业技能训练组织的发展历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纪念他的突出贡献,世界技能大赛设立阿尔伯特·维达大奖,颁发给每届大赛获得所有参赛项目最高分的选手。

《国际职业培训比赛组委会规则手册》被视为世界技能组织的创始文件,于1956年10月1日国际职业培训比赛组委会全体会议上制订通过,概述了组委会的结构及其管理条款、比赛经费、评审和奖项等。
这套规则起源于1953年成功的比赛经历,这次经历令大家备受鼓舞。1954年,人们开始讨论建立一个正式的民主化组织来制订比赛规则。1956年,国际职业技能训练组织成立,最初的成员国包括西班牙、葡萄牙、西德、英国、法国、瑞士、爱尔兰、荷兰、意大利和比利时。
国际职业技能训练组织的目标是推动和改善职业培训,促进思想交流,鼓励年轻人体验彼此的文化。从此,世界技能大赛不断演进,逐渐从区域性竞赛发展为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职业技能竞赛。

世界技能组织的前身是国际职业技能训练组织,其旗帜和标识中央的图案为地球、齿轮与火炬,寓意技能之火熊熊燃烧,周围是英文、法文、德文和西班牙文的组织名称首字母缩写。
2000年,为进一步强化品牌认知,国际职业技能训练组织正式更名为世界技能组织,并面向35个成员国家和地区征集新的标识。标识设计征集反响热烈,共征集到63份参赛作品。经投票,韩国学生杨笛霍设计的一只象征年轻人对新技能的追求的彩色抽象人手获得第一。她的设计理念为:“我们尝试动态地表达世界各地的年轻人用双手拥抱新技术的努力。手象征着功能,黑、红、黄、蓝、绿五种颜色代表来自五大洲的年轻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技能组织的正式标识,是由韩国学生设计的图案和意大利选手设计的文字融合而成。意大利南蒂罗尔的凯瑟琳·巴尔多和安德里亚·阿尔伯的设计入选了最终方案。2001年,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36届大赛首次使用新标志。

《荣耀时刻》是为世界技能大赛奖杯奖牌展品组量身定制的奖牌秀,虚实结合地展示了世界技能组织从1950年第一届技能比赛到2022年世界技能特别赛以来的各届比赛总计4个奖杯与39块奖牌原件。这面奖杯奖牌展示墙也是世界技能博物馆最为重要的展示之一。
每一个奖项,不仅反映出参赛者个人努力练习、精进技能的励志故事,更是生动反映了世界技能大赛的发展历史,展现了世界技能大赛从初创到壮大,影响力越来越广泛的发展过程。奖杯奖牌齐聚一堂,汇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承载着继往开来的使命,激励着一代代参赛者前赴后继,追逐荣耀时刻。

这段视频讲述了2017年阿布扎比世界技能大赛的四名选手的故事,这是技能大赛第一次在中东和北非地区 (MENA) 举行。这些视频是过去比赛的宝贵记录,也是宣传职业技能和教育价值的重要工具。这四名参赛者分别来自阿联酋、蒙古、哥伦比亚和韩国,他们通过各自的技能领域,向大家坦诚地讲述自己的经历。
一旁“成功的职业生涯”展品组也展示了来自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冠军选手、家长、教练等的访谈、作品、奖牌、比赛照片、回忆录等,旨在告诉大家世界技能大赛有利于职业生涯的成功,也通过成功者的视频向其他年轻人传达赛事的激情和乐趣。
此外,还可以在这一区域了解到世界技能冠军联络组——一个由世界技能大赛往届参赛选手组成的志愿者团体,致力于代表年轻人在世界技能运动中发声,提高世界技能大赛冠军的参与水平,并促进冠军们积极参与世界技能项目、倡议和活动。据了解,该项目源自2014年瑞士卢塞恩世界技能冠军论坛的“冠军帮冠军”项目。

此处展出的两件展品为中国选手宋彪在2017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的阿尔伯特·维达奖奖杯及纪念品。该届世赛上,宋彪夺得工业机械装调项目金牌,并以779分的最高分摘得此奖项。他也是我国第一位获得阿尔伯特·维达奖的选手。
阿尔伯特·维达奖被称为世赛“金牌中的金牌”,以世界技能组织创始人的名字命名,用于奖励每一届世赛所有参赛项目中得分最高的选手。在弗朗西斯科·阿尔伯特·维达1993年去世之后,世界技能组织的成员国南非提出设立阿尔伯特·维达奖的想法。这个奖项包括奖杯、裱框证书和对比赛主办方具有文化意义的特别纪念礼物,并在每届大赛的闭幕式上隆重宣布获奖得主。

2019年俄罗斯喀山世界技能大赛期间,管道和制暖项目除常规赛程外,还开展了“冠军”可持续发展项目。项目参与人员利用钢框架、管道和瓷制品等管道和制暖测试项目的材料,在比赛的最后一天,以特殊团队项目的方式共同装配卫生间和盥洗室。装配好的卫生间和盥洗室在喀山世赛结束后直接运往当地的一家孤儿院,用于更换院内老旧的清洁设备。该展品即德比什金斯基孤儿院的预制墙体管道系统,一旁的视频则呈现了2019年喀山世界技能大赛上由年轻选手和专家组成的团队,共同制作三套浴室(厕所)的过程。
美国国际管道暖通器械协会和世界技能组织等多个组织之间通力合作,将继续改善孤儿院特殊需要儿童的生活。这便是技能改变生活的生动案例。

脚踏式净水系统是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机械装调项目(Industrial Mechanic Millwright,后和综合机械与自动化项目合并为工业机械项目,比赛内容以原工业机械装调为主)的竞赛试题。该展品原型在2017年阿布扎比世界技能大赛上首次亮相,被亲切地称为“净水自行车”。其原型来自谢尔丹学院学生的顶点项目(Capstone Project),随后在克雷格与测试项目经理西蒙·西斯科特(Simon Heathcote)的优化后,成为世界技能大赛试题。
制作这种踏板动力净水系统需要运用如下技能:机械加工、焊接、制造、电气、精密校准、布局以及精密手工。为了使不同身高的人都能自如地踩它,装置采用了“躺着骑车”的概念。在水资源及其匮乏的阿联酋,及其他依赖河流和池塘等水源的社区,获得净水是一项重大挑战,踏板动力净水系统可以为这些社区生产饮用水。在每分钟80转的转速下,该装置每分钟可生产6升净水,如果连续运行,预计每天的产量约为380升。
装置的原型被赠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2017年阿布扎比世界技能大赛参赛选手完成的最终产品被送往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学习和知识发展平台,用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摩洛哥的马格里布H2O项目。

建筑石雕是一项古老的技能,许多世界各地的古代建筑,无论是世俗建筑或是宗教建筑,都由石匠精雕细琢而成。几千年来,石雕技术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其中为数不多的创新之一,是石匠用气枪取代了木槌。
由于缺乏足够的参赛选手,2019年可能是这项技能被纳入世界技能大赛的最后一年。为保留这个项目,数百名来访者一同签下了一份联名请愿书,并张贴在竞赛区外。
世界技能大赛对建筑石匠的描述是:“建筑石匠使用天然石材,从花岗岩到大理石,创造部件,并在现场雕刻和切割。他们需要高水平的技术和耐心,才能创造出令人惊叹的、能代代相传的石雕作品。创造性、创新性、准确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属于石匠大师的标志”。

这是2019年喀山世界技能大赛开幕仪式上使用过的旗帜,这面旗帜曾跟随俄罗斯宇航员进入国际空间站,在空间站中,俄罗斯宇航员热烈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技能人才齐聚喀山。其后,世界技能组织进行了旗帜的全球传递活动,并在旗帜上绣制了至2019年为止的历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年份、举办地、标识等,极具纪念意义。

该装置灵感来源自制造与工程技术类赛项。观众可以在此区域自由绘制自己专属战车的模样,选择自己喜欢的车轮及汽车装饰,完成后与其他3名观众一起“驾驶”战车感受比赛的竞争氛围。
展品利用科技手段,使观众体验产品零部件的组装过程,引导青年了解机械结构与零部件名称,具有教育科普意义,展示机械制造工程技能帮助创造世界、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