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梦想大使谢辉铉:从“游戏少年”到“金牌中的金牌”
为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工匠精神,营造崇尚技能的氛围,在上海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倒计时一周年活动中,上海世赛执行局宣布,聘请庄秋峰、柯水昌、谢辉铉、朱俊峰、康邦成、曾小桉、姜昊、肖星星、郑棋元、宁显海等10位高技能人才担任上海世赛技能梦想大使。这10位大使,有的领衔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上海技能大师工作室,有的在世赛舞台实现突破绽放光彩,他们以匠心为笔,以汗水为墨,书写了新时代中国技能青年的华彩篇章。
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青年教师谢辉铉,以好奇心为指引,从“网瘾少年”逆袭为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工业4.0项目冠军,并以全场最高分摘得“金牌中的金牌”阿尔伯特·维达奖。

“游戏少年”的逆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谢辉铉的成长经历,堪称一段“技能改变命运”的生动写照。他坦言,“小时候很喜欢玩网络游戏”。然而,与大多数沉迷游戏的少年不同,谢辉铉并没有止步于“玩”。他开始好奇:游戏背后的网络是如何搭建的?服务器怎样响应操作?延迟是如何产生的?“正是这种好奇心,让我从‘玩’转向‘研究’。”他说。

初中毕业后,他选择进入技师院校学习计算机网络专业。“那是我人生的转折点,”谢辉铉强调,“在这里,我有了一个平台,遇到了几位老师,让我在技能成才这条路上一步步走向更大的舞台。”在老师们的鼓励下,他开始参加各类技能竞赛,从市赛、省赛一路闯进国家集训队,最终站上世界技能大赛的赛场。
世赛夺冠:背后的汗水、协作与信念
工业4.0项目是世赛中技术含量最高、综合性最强的赛项之一,涵盖智能工厂、智能生产与智能物流三大主题,对选手的技术广度、应变能力和团队协作提出极高要求。而谢辉铉与搭档卢俊威组成的双人团队,又是代表中国首次参加该项目,无疑困难重重。
“比赛中我们遇到过设备异常等突发情况,”谢辉铉回忆道,“但我们始终提醒自己:越到关键时刻,越要冷静。”、“稳住”、“别急”,这是比赛时他与搭档之间最常说的简短话语。一边相互鼓励,一边迅速分工;一人排查问题,一人维持进度,“这一切都源于平时大量的训练和默契的配合。”
备战期间,他们每天进行超过十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反复调试设备、模拟赛场环境。“心理压力很大,因为是首次参赛,没有经验可借鉴。但也正因为代表国家,我们更有使命感。”谢辉铉说,“只要每天进步一点,我就比昨天强那么一点,我在赛场上拿成绩的概率就高一点点。”
谈及“阿尔伯特·维达奖”对自己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谢辉铉将其视为“意外的肯定”。他不无谦虚谈到,自己只是做到了尽力把训练中学到的东西发挥出来:“我能拿到这个奖,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搭档的配合和国家集训队的支持。这是集体努力的结果。”
工业4.0与中国智造:技能人才迎来黄金时代

目前,谢辉铉在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担任教师,从事智能制造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发。此时的他相比选手时期,对于产业现状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上海作为中国制造业的高地,在智能装备、政策支持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学校更是为选手们配备了CP Lab、智能工作站等高端设施,谢辉铉认为这对于比赛起着关键作用。
他分析道,瑞士、德国等传统强队在工业4.0领域底蕴深厚,但中国选手在创新应用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逐渐展现出优势。“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极快,产业基础与人才培养体系正在稳步完善,未来还有很大潜力。”
放眼未来,谢辉铉指出,工业4.0人才应具备的素质除了扎实的专业技能,还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持续学习的态度。“学校应该和企业应该多一些产教融合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今年9月,谢辉铉还前往郑州担任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的裁判。“解锁”新身份意味着要承担新的责任与压力,“需要考虑的东西更多了。”但这也能让他关注到其他队伍在赛场上的表现,对我国工业4.0人才的整体水平有更加清晰与直观的认知。“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培养学生的同时,我也希望再突破一些新的技术方向。”属于谢辉铉的技能之路,正在通向更远的前方。
世赛夺冠:背后的汗水、协作与信念

作为第48届世赛“梦想大使”,谢辉铉希望用自己的故事告诉那些对未来感到迷茫的职校学生,“不要害怕尝试,也不要轻易否定自己。技能成才是一条充满价值的道路,它同样能通向成功。”他总结道,青年人在技能追梦路上最需要的三种品质,或许是兴趣与热爱、坚持与耐心、谦虚与学习力。“只要勇敢迈出第一步,并坚持下去,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2026年,世界技能大赛将首次在中国上海举办。谢辉铉对即将参赛的选手提出建议:“保持平常心,全力以赴。世赛不仅是技术的比拼,更是心态和细节的较量。冷静应对每一个突发问题往往是最重要的,也是决定成绩的关键。在训练和测试时认真对待,平时的积累总归会在最后的赛场上体现出来。”他希望,每一位选手都能发挥最佳水平,收获成长与自信,向世界展示中国技能青年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