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梦想大使康邦成:用中国手艺,征服西餐味蕾
世界技能大赛为无数青年提供了绽放梦想的舞台。在上海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倒计时一周年之际,上海世赛执行局聘请庄秋峰、柯水昌、谢辉铉、朱俊峰、康邦成、曾小桉、姜昊、肖星星、郑棋元、宁显海等10位高技能人才担任上海世赛技能梦想大使,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新一代技能人才,用热爱书写时代新篇。
2024年9月,中国选手康邦成在法国里昂世界技能大赛西餐项目中摘金,实现中国在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他的技能之路,其实始于一次出人意料的抉择:中考600多分的他,放弃了众人眼中的坦途,毅然选择进入职高学习烹饪,以执着的热爱与努力,在世界舞台上书写下中国技能青年的精彩。

逆流而上:萝卜堆里磨出真功夫
2018年,康邦成进入宁波古林职业高级中学。他的第一个学期,几乎是与胡萝卜度过的。起初每天只能练三根,要将它们切成均匀的2毫米细丝。他不满足,悄悄收集同学们用剩的边角料继续加练;第二学期萝卜“不限量”了,他每天埋头削完八九十斤萝卜,直到每一个都变成标准的七面橄榄形。
开始的时候不会磨刀。有一次,他用钝刀一直练,导致手掌发麻就医,连医生也查不出病因。
扎实的基本功没有辜负他的坚持,几近偏执的付出,练就了他机械般精准的刀工。从宁波市青年厨师挑战赛夺铜,到省赛夺冠,再到全国选拔赛一路过关斩将挺进国家队,康邦成用成绩回应了所有的不解与质疑。
在拿到法国里昂世赛的入场券后,父亲也从最初的反对者变成了“头号粉丝”,一家人专程飞赴法国见证他的登顶时刻。
“中国人能把西餐做到世界一流!”
世界技能大赛西餐烹饪项目,向来是欧洲选手的强项,此前中国选手在这个项目上最好的成绩是铜牌。但在法国赛场,康邦成凭借近乎完美的发挥,被裁判戏称为“Chinese Cooking Robot”(中国烧菜机器人)。
细数下来,他攻克的挑战有:四分钟拨完12只虾,去掉虾线肉不能碎;切萝卜丝厚度误差要小于1毫米,结果用游标卡尺精确测量;30秒内将一粒蒜瓣切成25片薄如蝉翼的透明“蒜纸”……

而这,仅是他四天赛程、共计20小时极致挑战中的“基本技能”。后续还需完成热厨服务、冷厨制作、休闲餐厅服务等比赛,每一项都是对技能、体能与心理的全方位考验。
回顾冠军之路,康邦成说最大的难题是要克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迷迭香、罗勒这些西方香料,味道太过浓烈,和中餐的理念其实是相反的。”教练为他制定“自产自销”的训练方案,有些食物他甚至“吃到有点反胃的感觉”。日复一日的咀嚼,让他从“香料恐惧”蜕变为精准驾驭风味的大师,最终征服了所有裁判。
从冠军到传承者
康邦成毕业后选择留在母校宁波古林职业高级中学,担任西餐烹饪教师。作为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助教,他将比赛经验系统融入教学,设计出模拟世赛的高强度课程。
他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精准的刀工与烹饪技巧,更注重临场应变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比如设置“10分钟内完成6道菜”的极限挑战,或在训练中模拟设备故障、临时更换食材等突发状况,锤炼学生的稳定性与抗压能力。康邦成指出,当前国内西餐烹饪技能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他希望通过自身经历,扭转社会对职业教育“低分”“不体面”的刻板印象。
执教三年,他将世赛标准转化为教学实践,培养的学生已开始在国际挑战赛中摘取奖牌。“我想让大家看到,职业教育同样能走出精彩的人生!”

如今,他在宁波开了一家自己的餐馆,继续在热爱的烹饪之路上深耕。“在法国夺冠时,我就想把西餐的‘魂’种在宁波的‘土’里。”康邦成说道。他按世界技能大赛标准1:1打造了餐厅厨房,将欧洲烹饪体系与宁波的味觉记忆深度融合:用蒸鱼豉油代替黄油酱汁,把慈溪杨梅嵌入法式慕斯,甚至以宁波葱油挑战传统西餐油封。
为了确保每一道菜的口味与精致度,康邦成特别邀请了面包烘焙、调酒、咖啡等领域的世界冠军加入菜品研发团队,力争每一道餐点都具备“冠军品质”。如一道“蘑菇卡布奇诺”,历经28次调试——五种菌菇熬制4小时高汤,打成奶泡后装入咖啡杯,撒上烘干的香菇粉,看似西式咖啡的外表下,藏着宁波人熟悉的菌菇鲜味。餐厅开业之后,生意火爆。
他说,世界冠军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他希望自己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年轻人,勇敢追寻内心所爱,以技能书写出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