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图标

新闻详情

新闻中心 新闻 新闻详情

技能梦想大使肖星星:1毫米的极致追求,实现电气装置项目“零的突破”

2025-10-28

领先8分,零的突破——这是上海世赛技能梦想大使肖星星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上交出的成绩单。而他的夺冠之路,由极致匠心注解。在肖星星看来,极致的专业不仅在于完成工序,更在于对作品近乎本能的珍视与呵护。这份超越技术的执着,正是当代工匠精神最生动的诠释。

 

 

“我必须拿到金牌”

 

这个长2.3米、高2.4米、四面白墙的模拟房屋,是世界技能大赛电气装置项目的比赛场地,赛程4天21小时,选手都要在这里度过。它包含了智能家居家用及商用安装与编程和工业设备装置测试两大模块,选手需要完成设备安装、线路设计、线路敷设、编程调试等全套工序。

在裁判眼中,设备正常运行仅是基础,所有电线电缆的架设还必须达到美观的标准。比赛规定线槽安装偏差不得超过2毫米,但肖星星却将这一标准提升到了1毫米之内——无论是线槽长短还是位置偏差,他都做到了极致。敷设电线电缆时,他确保每根缆线不打折、不泛白,弯曲幅度高度一致。

对肖星星而言,美观意味着绝对的秩序感,是极致的齐整与零偏差。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在第二天比别人额外用了1.5小时去做工艺上的整理,因此进度也暂时落后于他人。

但肖星星最终却从容地“提前交卷”。算下来,他总计节省了3.5小时,这其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源自训练时的精益求精与日复一日的勤学苦练。

备战世赛的四年间,肖星星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魔鬼训练。每天清晨6点起床,一直训练到晚上九点半。日子就如此在宿舍与训练场间“两点一线”地往复,构成了生活的全部。回忆起这段故事,他坦言想不到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唯一印象深刻的只有自己每日都在进步。

 

 

肖星星有一个特别的文档,详细记录了自己对于技术的思考:“线缆连接时铜芯最适宜的长度是几何?”“冷压针安装到操作面板时又该有哪些注意事项?”每一次的灵感火花和技术要点都被他悉心收藏,日积月累,肖星星形成了自己的技能堡垒。

在下训之后,除了这样“纸上谈兵”,他也经常给自己加训。抱着一套设备钻研编程,练着练着睡着也是常有的事。这份执着与专注,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山村少年到世赛冠军

 

1999年,肖星星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一个小山村,山区的风土孕育了他质朴坚韧的性格。2014年,中考失利的他选择进入江西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攻读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学成了至少可以去厂里维修设备”,这个朴实的想法,成为他最初的选择。

“培养一个学生、致富一个家庭、繁荣一个村庄”的校园标语,让肖星星心潮澎湃。凭借对技能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入学第一年,他就在学校技能竞赛节中获得电气装置项目一等奖。

“当时被学校电气装置技能工作室老师赖勋忠看中,从此与电气装置结下不解之缘。”从最初对电气装置的一无所知,到后来沉迷于线路布设的精妙世界,这个山村少年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彻底改变。

经过一年多的刻苦训练,肖星星参加了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江西选拔赛,获得全省第一名,并在全国选拔赛中获得第9名,入围国家集训队。在集训队两次考核中,他顺利通过10进5选拔,但在5进3考核中以微弱差距获得第4名,遗憾被淘汰。

第一次世赛征途就此止步,但肖星星并未气馁,在赖勋忠老师的鼓励下,他重整旗鼓参加了第45届世赛的选拔。一路过关斩将,历次选拔赛中均始终保持第一名,如愿拿到了世赛的入场券,并将势头保持到了最后夺冠。

 

“我能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

 

夺冠后,面对众多企业抛来的橄榄枝,肖星星最终选择回到母校任教。“在企业,我的影响可能只限于一个岗位;但在学校,我能培养更多技能人才,这种贡献更大。”

 

 

从选手到教练的角色转变并不轻松。他现在需要考虑更多教学方法和育人理念,将世赛标准转化为日常教学。“我要教会学生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努力奋斗的精神。”

他培养的学生中,有的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奖,有的进入世界500强企业担任自动化技术人员。“看到学生成才,比我自己拿金牌还有成就感。”肖星星说。

如今,肖星星每天依然穿梭在实训教室间,手指掠过那些精密的电气元件,向年轻学子演示如何将误差控制在1毫米之内。肖星星用自己的人生轨迹证明:极致追求的背后,是对技艺的敬畏,对责任的担当,更是对匠心精神的时代传承。